噶居寺

噶居寺,创建于公元1747年,创建人为噶举派僧人珠旺苍巴阿达和贡玛丹增尼达,该寺活佛已传承了十一代,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噶居寺,亦称“噶举寺”,意为“噶举派寺院”。位于亚东县噶亚东县下亚东乡切纳村南部,距县城10公里左右,在乃堆拉山北侧半山上,寺庙东、西、南三面与锡金、不丹、尼泊尔、印度交届。

噶居寺寺庙呈“凸”字形,面积达15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殿门前有五级石阶,门楼两层,上层为嘎居颇章及活佛的住房,底层为二柱门廊。廊壁正中绘有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前立一持杖托钵的弟子,四周则绘满释迦牟尼的小型跏趺坐像,下部绘有白度母、绿度母、牛头金刚像。噶居寺经堂,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堂后供有泥塑莲花生大师像;壁画为释迦牟尼结跏趺坐像,两侧各侍立一持杖托钵的弟子,周围为众弟子结跏趺坐像,下排为白度母及四大天王像。护法神殿,主供护法神,壁画为密宗护法神像,有金刚持、依怙神、吉祥天女等。噶居寺壁画以线描为主,但很注意用烘染的手法来表现层次和质感,有一种水墨淡彩画的效果,似乎是采用了尼泊尔传入的“湿壁画法”。

寺里保存残匾一块,系当年驻藏大臣升泰所立。匾额“大放光明”四个大字尚存,右行横书,字体雄健,刚劲有力。“大”字已残,仅存一半。一头的题款已全锯掉,钉在二楼地板上,只剩“大清光”三字,下残。另一端的落款为“口权大臣升泰敬僧”。残缺之字应为“全”字。这块匾额不是为噶举寺题写,也不是为寺里的佛菩萨显灵而献,而是为升泰自己题写的纪功匾额,乍看起来,匾额内容不错,似乎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伟业,出现奇迹,致使世间“大放光明”。然而翻开西藏近代史一查实在让人感到憎然,升泰在当时扮演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大放光明”实际并不光明。

事情发生在西藏第一次抗英斗争期间。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三月,英国侵略军经过长期准备之后,悍然发动了对隆吐山的武装进攻,这时西藏人民已下定决心,纵有男尽女绝,也要“誓死抵御,决无二心”。而且得到当时驻藏大臣文硕的同情和支持。然而主张执行投降主义路线的清朝政府容不得主张抗英的文硕,并以“识见乖谬,不顾大局”为理由,革去文硕的驻藏大臣,换来昏庸主和的升泰接替文硕的职务。升泰到任以后,坚决执行清朝政府的对外屈服政策。

  

升泰进藏以后,首先寻找根据来说明隆吐山不是西藏的地方,证明双方发生战争,责任在藏方而不怪英国侵略军。其次,升泰到藏以后所做的第二件事便是“严束藏兵,不准妄动”,积极要促成西藏地方政府与英人妥协。他责令藏军从仁岗撤回到帕里镇一线待命。以造成与英军谈判婿和的好形势。在升泰等投降势力的压制下,藏军抗英的锐气受挫,部署也遭到破坏,最后造成咱利、亚东、朗热等地相继失守。致使西藏人民第一次抗英战争遭到失败。升泰到藏后所办的第三件事,是在战争结束后,迫不及待地去亚东前线与英方会谈议和。在谈判中,清朝总理衙门专门委派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的弟弟赫政去做升泰的翻译和助手。赫政以“中间人”的面孔出现,一面向英方暗送情报,出谋划策,一面又向升泰施加压力,迫使升泰屈服。而升泰身为清朝政府的封疆大使,不察实情,完全为英人赫政所左右,致使谈判中的许多问题,最终都向英国作出了让步。于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二月,升泰奉命去加尔各答与英印总督兰斯顿侯爵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这个条约不但肯定了锡金从此要受英国“保护”,而且根据英国片面提出的藏、锡分界线,中国失去了从隆吐山到岗巴宗南部的大片牧场和险要地带。

  

光绪十八年(1892年)九月,升泰在亚东仁进岗病故。光绪十九年(1893年)十月二十八日,以四川越售营参将何长荣、税务司赫德为代表,去大吉岭同美国驻哲孟雄的长官柏尔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续约》,规定中国开放亚东为商埠,英国在这里可以享有治外法权;并规定在五年内,在藏锡边界进口的货物概不纳税等,丧失主权更多。以上便是“畏葸无能”“刚愎自用”的升泰在西藏人民第一次抗英斗争期间,做的所谓“大放光明”的事。

  

升泰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进藏以后,差不多用了一年的时间,贯彻清廷对内强压西藏民意,对外乞怜谄媚的投降旨意,博得清德宗“深明机要”的赏识,并于光绪十六年正月初九日谕:“驻藏帮办大臣升泰作为全权大臣,与大英国所派全权大臣立约画押。”升泰乃于二月二十日前往加尔各答会晤印督兰士顿,于二十七日订立《藏印条约》。噶举寺的“大放光明”匾额即是在订约回到仁进岗以后,到他死前这两年多的时间里立的。在升泰看来,订立《藏印条约》,“从此定界通商固修邻好,当可保藏中或少他故,藏事幸得挽回回。”世界也从黑暗进到了光明的世界,认为他是很有“功劳的”,并向清帝保奏出力官员,给予“奖赏”。在上奏的同时,又在噶举寺立了这块为他自己脸上贴金的“大放光明”匠。

 

10年以后,驻防亚东地区的副将李正春又在上亚东(卓堆)噶林岗的噶林甘珠拉康的门上立了一块“世界光明”的木匠,右款直书“光绪二十七年清和月毂旦”,左题“驻防靖西游击留四川尽先补用副将李正春敬立。”光绪二十七年,即公元1901年,“清和月”乃阴历四月的别称。“靖西”,县名,在今广西自治区西南部,左江支流黑水洒上游,邻接云南省。李正春原是驻防靖西的一名游击,后来到四川准备提升补用,随即调来西藏驻防亚东,他也仿照升泰在噶举寺题写匾额的意思,在噶林甘丹拉康留下了这块匾额。其实这个时候的世界也并不光明,英国正在策划第二次侵略西藏,不久就采取了军事行动。只是李正春等视而不见,还要自欺欺人地说什么“世界光明”。匾的上方刻有“驻防靖西游击关防”一枚。文字都是汉、满、藏三体合壁。

【恭请泰国佛牌正牌微信:tfly22】

上一篇: 下一篇: